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 > 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

知行合一:实践中探索阿坝发展动力——学习“三大战略,两大跨越”之于阿坝州发展的建议

来源:张通荣(阿坝州发改委)  时间:2014-12-15

知行合一:实践中探索阿坝发展动力——

学习“三大战略,两大跨越”之于阿坝州发展的建议

    通过认真系统学习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两大跨越”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到这是省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深刻把握四川“六个基本省情”的基础上,对四川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和谋划,同时也是我们今后思发展、谋大事必须遵循的战略思维。对于各市州而言,如何把人民的期盼、资源的优势、发展的动力统筹好、协调好,已客观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结合阿坝的实际、本人就阿坝的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
一、客观认识阿坝发展动力
  阿坝的动力源自于独特的内在发展动力和外部推动力,纷呈为相对的区域动力。
  (一)动力源的组成
  内部动力源:一是“人力”;二是“地力”;三是“文化力”;四是“生态力”。外部动力源:一是“法制保障力”;二是“藏区特殊政策支撑力”;三是“市场和社会力量活力”;四是“科技推动力”;五是“组织领导引领力”;六是“改革创新驱动力”。纷呈为四大区域动力:东南部经济区、东北部经济区、西北部经济区、西南部经济区。
  (二)动力源之困
  虽然,阿坝有着独特的内部动力源和外部动力因素,但受制于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组织领导、创新驱动、市场投资等动力源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困于其中。
  1.人力素质之困。由于当前外部环境变化,人民群众对现状逐步趋于满足,本能上对劳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上进心有所降低。各级干部素质修养、履职尽职存在一定差距,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畅,单位内部力量系统整合不够,中层干部对国家全局、政府意图把握不深,基层力量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执行力较差。同时,长期投入不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机制不健全,人才流失严重,中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
  2.资源环境约束之困。由于土地资源有限,现代发展方式对土地无节制占用,国家主体功能区对阿坝的定位,高寒气候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及规模化发展的限制,水电、矿产等资源的无序开发和现代生产方式造成的工业污染等,加之自身生态环境脆弱,地震后次生灾害频发,造成阿坝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
  3.同质发展取向之困。我州农牧业生产面临“多而散、小而全”等局面;工业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技术更新慢、转型升级面临市场和资金等诸多阻力;旅游业发展重景区景点硬件建设、轻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弘扬推广,让文化说话,让历史发声还很不够,“文旅”结合、“文旅”互动较差。县域之间、区域之间,在农畜产品种养、加工,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打造等领域缺乏规模、不成体系,缺乏区域性品牌,存在同质化发展、恶性价格竞争,小行政区经济现象严重。
  4.知行错位之困。目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知与行脱节、言与行背离等现象。由于信仰逐渐缺失、对法制敬畏不够,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视工作为谋生手段,工作激情减退,事业心缺乏。功利性较强,患得患失,甚至越过道德、制度和法律的底线。为和谐而“和谐”,回避矛盾、掩盖问题、放松原则、放弃规矩;片面追求政治利益和短期经济效益,基于主体功能定位下的发展方式有待转变;缺乏全局观念,县域分工不明确、区域合作不主动。
  5.创新驱动乏力之困。长期以来由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科技人才匮乏,科技创新动力不足、成果转化运用较少;加之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投向影响,国家财政投入增幅有所降低;同时,受地理环境制约、市场发育较低、基础设施滞后、产业门类残缺等因素影响,市场经济缺乏活力,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无力有效撬动民间和社会力量。
二、理性抉择区域经济布局的建议
  基于现有动力源,在深入分析“十三五”潜在动力源优势和短板的基础上,秉持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坚持生态底线原则,从战略、历史、全局、创新及辩证思维的角度,立足生态经济建设,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对全州区域经济布局进行充实和完善,化解阿坝之困、区域之困。本人建议:
  (一)东南部区域(汶川、理县、茂县)经济布局
  东南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地形呈高山峡谷地带、气候相对宜人,适合农作物生产;映汶高速、G213、G317纵贯全境,离省会成都较近。而且经过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阿坝州其他地区也较为完善,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高。区域内工业基础较好,是全州工业发展集聚区,铝、锂、晶体新材料、硅、磁材电子、盐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主要布局在这一区域,具备较好发展基础和条件,起点较高、发展的惯性相对较强。同时,该区域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最大的羌族集聚区,藏、羌、汉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历史较为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氛围,“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区域“文化联盟”整合发展具有一定现实基础。旅游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一日游”、“周末游”等旅游消费较为活跃,转变投资单一拉动方式、实现投资和消费双向驱动,具有现实可能。
  因此,建议“十三五”期间,将该区域确定为“优先发展”区域,立足于国家建设藏羌彝文化走廊,重点依托成兰铁路、汶九高速等路网体系,建成藏羌民俗文化体验园,全国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域,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成渝地区有机蔬果供应地,全省循环经济基地和川西北现代物流基地,在全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东北部区域(松潘、黑水、九寨沟)经济布局
  东北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区域内九寨沟、黄龙、达古冰山等国际级景区闻名遐迩,且该区域生态优势明显,具有相对较强生态核心竞争优势,农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旅游业在带动当地就业、发展二三产业上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农民增收非农化因素明显。同时,受外来“信息流”浸润,社会思想开放度较高,社会形态发育较好,具有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潜力。
  因此,建议“十三五”期间,将该区域确定为“加快发展”区域,利用九寨黄龙等国际品牌的成长性,基于旅游业发展形成的“藏富于民”的内生动力,立足于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重点依托成兰铁路、绵九、汶九高速等路网体系,建成人与生物资源和谐发展的模范区、中国个性化旅游服务精品示范区、青藏高原农畜产品重要加工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极以及全州农民增收先行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西北部区域(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经济布局
  西北部地区在全州属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因此应得到更大的关注,也正因为相对落后发展空间较大。该区域畜牧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由于自驾游的兴起,旅游业发展后劲较足。同时,对于贫困牧区和深藏区,国家将会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加之该区域生态地位极其重要,政策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促进该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因此,建议“十三五”期间,将该区域确定为“支持发展”区域,作为生态保护核心区,要全面实现“减畜、减人、减压”等目标,将直接从事畜牧业和农耕的人口转移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加大非农产业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善区域农牧民增收结构。立足于生态林草业、畜牧业发展,重点依托红原机场、川青铁路、川青高速等出川大通道,建成国家新能源核心基地,国家湿地保护核心区,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草业、乳业、牦牛产业基地。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促成“三省结合部”经济圈建设,力争同步实现小康。
  (四)西南部区域(马尔康、金川、小金)经济布局
  西南部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区域内发展特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具有一定优势,且该区域民族群众独特的敢闯敢干的创业、经商特性,对改善区域金融状况、更新发展观念,不断注入了活力。加之该区域为阿坝的政治中心,具有明显的政治地缘优势,对推动当地服务业发展起着较强拉动作用。未来几年,G317、汶马高速等已建成或建设中的道路交通设施,将改变这一区域基础条件、改写“区位”历史,为该区域盘活发展动力“存量”和带来更多的发展动力“增量”。双江口、金川电站、巴拉电站等大渡河、绰斯甲河、脚木足河流域能源梯级开发项目相继开工,将带来强劲的区域性动力。在全州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战略举措下,着眼“一盘棋”思路,生态竞争力(适宜的气候、较高的森林覆盖率、清洁的空气、优质的水源等)也将为这一区域带来强大的竞争性发展动力。
  因此,建议“十三五”期间,同样将该区域确定为“加快发展”区域,立足于能源开发和有机农业精深加工,重点依托川青铁路、汶马高速、川青高速等路网体系,建成水电能源基地、河谷生态经济聚合区、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全省有机农产品核心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产品集散地以及社会公共服务先行地,准确把握、实施藏区政策和规划,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确保同步实现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