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之家 > 心得杂谈 心得杂谈

参加第二期政务公开与网络理政专题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来源:索郎措  时间:2017-09-19

参加第二期政务公开与网络理政

专题培训班的心得体会


经济信息中心   索郎措


  2017年8月28日至9月1日,我有幸到成都参加第二期政务公开与网络理政专题培训学习,经过五天时间的学习,我感慨良多,主要有以下几点的学习心得。

  短短五天的学习,我对政府信息公开与网络理政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认识到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政府信息公开是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及时、准确地公开发布。网络理政是政府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与社会各界沟通,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公众利益诉求,宣传和解释自己的方针政策,主动征求公众意见建议。本人从事政务公开工作近三个月的时间,在学习当中,认识什么是“政务公开”和“网络理政”政府信息“要不要公开”和“通过什么方式公开”已基本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对于“公开什么”、“怎样公开”、“公开最终产生什么效果”的问题,必须作出明确求解。结合此次学习和三个月以来的一些工作实践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一、如何看待政府信息公开

 各类思潮冲撞激荡,各种文化渗透交融,各色人等往来交流,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交织,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拍面而来,安全问题、稳定问题、和谐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领导人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网络技术的发展,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接触信息传播信息的传统方式,如何又好又快的将政府信息公开,已成为我们建设法治社会,民主社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一个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的问题。数据政务信息公开到开放数据,要开放的、结构化的、机器可读的、有高利用价值的数据成为开放数据的要点。

  二、处理好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从公开与保密的关系看,它们是既互相对立又相互联系的辨证的一对。一方面,信息公开越多,必然要求解密越多;相反,保密越多,也就必然公开信息越少——这中间有着一定的矛盾。而另一方面,公开与保密都是公共利益之所在,公开是为了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密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必须对大局和根本利益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有个准确的把握,才能真正处理好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既不因为高度强调保密而对信息公开横加限制,也不片面强调公开就轻意放弃保密原则。

  三、如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一)注重覆盖面。一是政府信息公开主体应该实现全覆盖;二是依法公开的政府信息。(二)注重信息量。光有公开的态度和行动还不够,必须有一定的信息量(包括数量和质量)。有两个基本衡量标准:一是要与行政机关的实际工作状况相呼应,全面反映情况,全面展示成果,既不抹杀,也不夸大,保持原真;二是要与社会公众的需求情况相适应,最大可能地满足各种人群和各项工作的合法需要,为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等服务。(三)注重时效性。政务公开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大部分的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都建立了门户网站,但群众常常反映那是“僵尸”网站。可见,仅仅建网了、公开了还不行,有一定信息量了也还不够,还要及时地充实和更新。(四)注重服务效果。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衡量法治政府、透明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必须以政府服务的最终效果为根本依据和标准。为此,无论是对政府网站的评比,还是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评价,都要十分注重绩效分析。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真实反映行政相对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服务的印象与评判,更好地体现民意民愿、凝聚民心民力,最终实现人民和政府的共同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各地实践的不断深入,政府信息公开一定能走上更加法制化、制度化、标准化、效能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