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汶川县2014年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来源: 时间:2014-12-22
-
汶川县2014年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一、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围绕年初州下达我县2014年全年主要经济指标目标任务,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三次产业发展、三大攻坚行动和软实力提升工作,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呈现稳中有进、积极向好发展态势。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46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的68.8%,同比增长16.2%;全部工业增加值24.51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的67.7%,同比增长2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9元,州定全年目标的72%,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818元,州定全年目标的71.1%,同比增长16.3%。
1-11月统计上报数:累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81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87.1%,同比增长28.5%;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33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96%,同比增长4.5%;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121%,同比增长64.3%;累计接待游客694.96万人次,完成州定全年目标109.4%,同比增长16.28%;累计实现旅游收入29.71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105.1%,同比增长13.58%;累计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99亿元、完成州定全年目标80.4%,同比增长23.51%。
(二)运行特征
今年以来,汶川县以“7?10”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为抓手,积极推进三次产业发展、三大攻坚行动和软实力提升工作,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呈现稳中有进、积极向好发展态势。
1.现代农业深入推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美丽”目标,立足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构建新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新增甜樱桃2000亩、猕猴桃1500亩、青(红)脆李5000亩、核桃10000亩、花卉260亩、林下草本中药材(重楼、黄连、山葵)580亩;新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个,预计全年畜禽饲养量达1000余万头(只);牲畜出栏达21万头(只),同比增长10.5%,肉类总产量达6770吨,同比增长12.8%;新建冷水鱼养殖场1处,养殖虹鳟、金鳟等冷水鱼4万余尾。巩固提升30个村的幸福美丽家园建设,有序推进三江镇麻柳村、克枯乡大寺村、威州镇秉里村和雁门乡芤山村等4个省级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培育高原、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甜樱桃、猕猴桃、青(红)脆李、大枣成功申报有机食品认证,“汶川甜樱桃”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得四川味道消费者最喜爱的十大四川特产称号,“汶川高原山核桃”荣获2014年四川优质果品奖。2014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业、畜牧、林业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11家,总数增至482家;建成家庭农(林、牧)场 101家;新创建省级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1个,总数增至12个(其中包括卧龙特区4个),正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1个。
2.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因去年同期受“7?10”特大山洪泥石流影响,工业经济基数较小,使今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十大工业重点项目推进顺利,利平宝石“人造锆宝石晶体生产线迁建项目”主体建设已完工,18条生产线已投入试运行;浩普瑞“锂电正极材料项目”、富奇冶炼25000KVA全封闭电石炉生产线及配套设施技改项目、侨源气体“空气分离制氧项目”一期已投入生产;兆迪水泥“2500吨熟料生产线技改及配套4.5MW余热发电项目”设备调试完成并已并网发电。“7?10”受灾企业恢复建设,园区地灾治理及基础设施恢复建设推进顺利,27户规模以上企业已有24户恢复生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调整全县工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淘汰了3户水泥生产企业和1户机电设备生产企业,并完成了拆除任务。截止11月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72吨标准煤,同比减少0.11吨标准煤,下降13.3%;万元增加值能耗2.3吨标准煤,同比减少0.48吨标准煤,下降17.3%。
3.旅游消费较快增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集观光、休闲、度假、探秘为一体的生态康养目的地形成。三江镇鹞子山养生堂、漩口镇核桃坪“赵公福地”等生态庄园稳步推进。全县旅游景区接待的稳步增长得益于散客市场不断攀升,为了满足日益多样的散客市场的需求,旅游主管部门近年来不断引导全县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旅游景区在原有基础之上,积极开展“行游汶川系列活动”之“大禹祭祀活动”、“赏中秋明月观民俗文化活动”、“庆国庆 享汶川风情活动”,目前“摘鲜果 农家体验活动”正在克枯、三江等乡镇开展行。同时发展智慧旅游营销和旅游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营销,建立跨区域旅游营销网络,帮助我县景区在当前形势下抓住了散客潮流的机遇,强力拉动了我县消费需求增长。全县共发展乡村酒店/农家乐5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104家;星级饭店、农家乐床位数4000余张、餐位数近14000余张;旅游购物点达4个、旅行社2家、规模化旅游企业11家;景区讲解人员100余人,旅游从业人员从业人数10000余人,旅游接待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实现了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双增长。
4.项目投资加快发展。紧紧围绕三大攻坚行动和三次产业发展项目,加快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恢复提升,草坡迁建水磨工程规划实施项目26个有序推进,粤汶公路“两桥一隧”工程、国道213线凤坪坝至县城扩建工程、国道317线映秀至友谊隧道大修工程等重点交通工程进展顺利。全县11个乡镇10KV及以下线路工程,除新增绵虒克约村项目因2013年泥石流影响外,已全部建成并投入运行,威州、三江、龙溪、漩口、银杏5个35KV变电站工程已建成,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网络基本形成。加强地灾防治和易灾地区水土保持,全县18处“7?9”暴雨洪灾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原施工图设计内容总体工程量已基本完成,12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预计12月28日前全部完工,全面完成14处“7.10”特大山洪泥石流河道应急综合整治工程。截止11月,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54个,到位资金1.67亿元;完成公开招标项目22个,项目估算总投资22347.16万元,招标控制价16795.24万元,中标价14743.01万元,节约资金2052.23万元。
5.财税金融保障有力。在外部环境趋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下滑等诸多不利因素下,及时细化分解落实财税收入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税源调查,规范税收秩序,努力培植和挖掘税源。做好企业跟踪服务。加大对餐饮、娱乐、酒店、流通等第三产业营业税的清算征收和对全县砂石资源管理税费的催缴力度,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缴尽缴。积极盘活各项国有资产。着力提升国有资产管理、营运水平,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国有资产稳定收益。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出租、出售、出让、转让、变卖等收入全额上缴财政,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有效促进非税收入规模大幅增长。强化金融发展支撑作用。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新金融业务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延伸,全域覆盖乡镇,金融保障能力持续增强。11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2.1亿元,比年初下降1.2%;各项贷款余额28.7亿元,比年初增长0.9%。
6.城乡居民持续增收。认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试点,合理引导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富民产业。鼓励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务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三次产业迅速发展,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城镇新增就业905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2人,扶持城乡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530人,实现劳务转移输出1.5万人、劳务收入2.6亿余元;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5个,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182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129个;完成县、乡、村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培训984人次。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呈现稳中有进的较好发展态势,但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工业结构不合理,财税持续增收困难,投资逐步回归常态,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增大等问题尚不容忽视。
(一)经济结构调整缓慢。近些年来我县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缓。 第一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占GDP比重在5%左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抗风险能力差;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比重仍然较大,占比接近70%。按照发展生态经济的要求,工业发展进入转型期,转型压力大;第三产业增长与旅游发展不同步,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大部分靠财政支出拉动(占50%左右),三产内部结构极不合理,支撑能力不足。
(二)工业结构不合理。新材料、新能源两大支柱产业具有一定发展基础,但是对全县相关产业带动作用较弱;绿色食品加工业、中藏药业、民族民间手工艺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尚待进一步培育。全县工业经济的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资源整合力度不够,支柱产业中缺乏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全县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仅有3家、省创新企业7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仅1家,加工能力较差,工业技术水平低,工艺装备较为陈旧。
(三)财税持续增收困难。随着灾后重建结束,投资拉动减弱,税收高增长已不可持续,加之受宏观经济下行和结构性减收等政策影响,我县地方公共财政增收潜力有限。辖区内经济税源结构较单一,作为主体税源的电力行业发展空间枯竭,趋于饱和且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新的税源点尚未形成规模;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财政收入质量较差,持续增收困难。
(四)投资逐步回归常态。随着“5?12”灾后重建结束,投资的重点已由社会事业项目为主过渡到以产业发展项目为主,以重大交通项目和重大工业项目为支撑,投资规模逐渐减小、投资增幅逐渐回落,发展更多的是来源于民间投资,因此,自2009年至2013年,增幅从847.3%降至-12.4%,逐步回归常年投资状态。
(五)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增大。在市场经济日趋发达,收入渠道逐渐多元化的今天,我县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依然过度依赖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近几年我县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明显的减少,一直高达70%左右。而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本该增长很快的经营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个别年份间还有下降现象。
三、对策措施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生态经济庄园和特色种养基地为承载,壮大支撑休闲农业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包括甜樱桃、猕猴桃、山核桃、有机羌茶、蓝莓、中药材、跑山鸡、冷水鱼等特色种养业,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品牌,强化政策引导与项目扶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抗灾能力提升工程、自来水保障等工程,全面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和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二)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速绿色工业化进程。依托阿坝州锂矿资源、水力资源优势,本着“整合资源,做强做大,打造百亿产值”的产业发展思路,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构建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打造西部“锂谷”。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力将园区打造成产业集群和招商引资的主战场。鼓励引导企业技术革新、装备更新和产品创新,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节能力度,提高传统能源清洁化利用水平,同时推进替代产业发展,加大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营造清洁能源开发环境,完善开发体制,加强电网建设。
(三)强化旅游基础设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三江镇鹞子山、漩口镇赵公山、三江镇潘达尔景区等旅游景区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景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完善商贸物流体系,推进汶川县商品批发市场向集约型、辐射型发展,着力将汶川县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探秘为一体的生态康养基地,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健康养老服务业为重点,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社区和中介服务等产业要素体系。
(四)积极谋划包装项目,确保投资趋稳向好。围绕我县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和资源优势转化,谋划包装一批项目;抢抓国家支持西部发展政策密集出台的历史机遇,重点谋划一批基础设施、民生工程、节能减排、自主创新、战略性适合重点生态功能县发展的新兴产业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入国家投资计划盘子。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继续深化和完善项目建设制度,加强重点项目服务管理,优化项目投资环境,促进项目加快实施。
(五)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民生项目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扎实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覆盖面。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认真落实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和再就业工作。启动食品药品安全和监管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整治。不断创造先进文明的人文环境,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运行 经济运行
下一篇: 四川21市州相继公布2014年经济数据